基地动态

首页 - 基地动态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思政课“五化”教学法浅谈

发布时间:2013-12-17 浏览次数:

  

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差,但学生爱好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和强烈兴趣;二是高职学生受各种思想影响很大,心理和思想问题突出,易走极端,但学生对真理有强烈的追求;三是高职学生对纯理论讲授和强行灌输教学十分厌烦和反感,但学生好动,喜欢看、写、做、愿意参加各种活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远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变化,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疲软状态,正如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失误。这里所说的教育失误有二层意思:一是没有加强思想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僵化缺少活力和可信度,导致好的教育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使少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非常困难,学生厌学严重等情况,思政课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相信这门课。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高职思政课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上好这门课有很大的难度。要想上好这门课必须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教学语言和教材语言之间的关系,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以及高超的授课艺术。否则课堂就会缺少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师上课很无奈,学生上课很痛苦。我们学校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具体实际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具体归纳为“五化”教学法,即教学目标德育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过程社会化、考试考核全程化、考试试题主观化。

一、 教学目标德育化。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强调其理论形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我国目前表述最为完整的当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该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征。鉴于以上区别,两者思政课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思政课由于没有升学和科研功能,所以思政课纯粹是德育教育课。高职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以德树人;而普通高等教育思政课则要承担着科研及其他功能所以既是一门智育课也是一门德育课。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我们进行专题化教学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第一、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理论深厚高度综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居高临下,曲高和寡。我们需要打破原有教材体系重新排列组合融会贯通。第二、解决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教材语言过于理论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也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实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讲解,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行得通。第三、解决完善教材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高职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教材是一个版本,高度理论化,语言刻板,学生难于接受解读。我们必须把高深的理论用大量的社会现实事例给予解读,易于学生理解领会,使学生不再把教材看成高深莫测的经书,而看成教材就是自己的行为指南。第四、为解决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把教学内容进行归类优化组合。专题教学树立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理念,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高职思政课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例如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分为6个专题模块。即《大学生活》专题、《爱国主义》专题、《三观教育》专题、《道德教育》专题、《法律教育》专题和《社会实践》专题。

1、《大学生活》专题我们设计两次理论课和一次学生大学生活PPT展示课。让学生设计描绘大学生活的美好设想,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养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工作作风。在课堂上展示讲授畅想。

2、《爱国主义》专题我们设计两次理论课和爱国主义影片选播。在这个专题里既要给学生展示祖国广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勤劳的人民,也要向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悲壮痛心和耻辱。重点讲授近代中国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大小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侵略中国掀起割地赔款生灵涂炭的狂潮;可以重点选择部分影片例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知晓在世界竞技场上,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道理,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在教学中我们深刻觉得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最能激发学生的满腔热血、慷慨报国的壮志情怀。特别是近代史教育最能焕发学生“我以我血溅轩辕、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之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珍惜当下,好好学习,为国家复兴、民族振兴努力奋斗。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专题我们设计两次理论课,开展一次科学人生观和错误人生观的讨论。利用今古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的事例向学生讲授三观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继承发扬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做一个崇高的好公民,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让学生明白堕落就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4、《道德意识教育》专题我们设计两次理论课和一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新时期市场经济大碰撞讨论以及观看道德伦理影视片。加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倡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普及集体主义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培养高尚人格,塑造绅士风度,重树淑女风范。

5、《法律意识教育》专题设计了两次法律理论课和一次法律专家知识讲座以及观看法律影视情景剧。这一专题的主要任务就是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让学生深刻领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做学法、用法、守法的公民。

6、《社会实践》专题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从事校园内的绿化美化、打扫卫生、社团活动、义务劳动;校外(社会)实践主要利用节假日周末到农村、厂矿企业打工兼职劳动;另外深入孤儿院、福利院等参加志愿者活动,体验奉献的崇高与伟大;还通过加入义工群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帮助弱势群体和急需要救助人群。

三、教学过程社会化。马克思说过,人的根本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有所成、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谋求幸福人生。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而不是单纯封闭在象牙塔内大彻大悟。所以说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是大社会的缩影。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连接地气,走进社区、农村、厂矿企业,理论学习必须和社稷民生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会各领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研,关注民生诉求。我们设立社会实践奖,对社会实践做得好的学生颁发奖品和获奖证书,鼓励同学参加社会实践。实践课占有一定考核学分,成绩计入毕业成绩。实现课堂内外并重,理论实践融通。

四、考试考核全程化。建立以“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生思政课成绩考核贯穿在校期间的三年成长学习中,考核是一个过程性的延时性的考核不是一次终结性的考试分数。学生毕业成绩包括两部分考试成绩和日常行为评价。考试成绩占40%,日常行为评价占60%(到课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辅导员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其中旷课五次者不得参加考试,下一年参加补考(补考需要交补考费);学校通报的严重违纪者思政课考核不及格不予毕业,学校表彰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者思政课免考成绩定位优秀。

五、考试试题主观化。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一直困扰着学校和教师,传统试题基本上都是客观题,学生就知道背诵抄袭,每次考试过后纸条小抄满天飞,增加监考难度,污染了纯洁的校园环境,玷污了神圣的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痛下决心改革思政考试试题不再考客观题目,由主观试题代替客观试题。题目根据课本基本理论精髓,结合社会具体事例,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体会,阐述观点,阐明道理,鞭打丑恶假,弘扬正能量,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道德水准。做知善恶,辨美丑,为善行的合格公民。

我院思政课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堂内外活力迸发,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上勇于发言,课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课改以后上课睡觉的少了,认真上课的多了,沉默寡言的少了,踊跃发言的多了,从此考场不再纸条小抄满天飞舞,教室内见不到随意抛弃的纸屑。通过思政课改革以后,同学们的整体素质有个很大改观,他们懂得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深刻道理,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爱党、爱岗敬业。也懂得了青年人要想成才必须有信仰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自己的青春梦想,满腔热血,融入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